你的位置:财盛证券配资APP_股票配资网址_炒股配资 > 股票配资网址 > 凝聚多方共识 运用衍生品构建产业链服务体系 共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凝聚多方共识 运用衍生品构建产业链服务体系 共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3-25 12:50    点击次数:83

  12月9日,由中国期货业协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主办的2023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在深圳举办。

  当日下午,来自境内期货交易所、实体企业及期货经营机构的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发展之路。

场内外衍生品齐头并进共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12月9日下午举行的衍生品风险管理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作为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一员,衍生品市场承担着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重要功能,在资本市场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逐渐成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期货市场,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管理价格风险的重要工具。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着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对健全资本市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李彬致辞时提到,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稳步推进多层次衍生品市场建设,场内外平台齐头并进,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期货与期权成交量和上市品种连创新高。在全球期货市场版图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为保供稳价贡献了坚实的期货力量。

  从产业角度来看,随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复杂性、透明性增强,传统贸易模式的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目前现货市场产业集群,市场中的不同部门、企业和产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互动,单个点的服务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在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厦门国贸)副总经济师谢海粟看来,如今,衍生品在助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在演讲时表示,厦门国贸就是得益于衍生工具的保驾护航,才得以在促进自身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有了衍生工具的保驾护航,厦门国贸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新产品、新市场、新领域,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谢海粟提到,期货市场迅速发展,丰富的期货品种为企业打开了新领域,促进企业风控手段优化完善以及供应链业务转型升级。

  “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定位始终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新形势下,期货公司的宗旨在于风险管理。”中信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窦长宏认为,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金融基因,依托行业信用背景和金融产品设计优势,从品种入手,通过多元化、综合性的产品“组合拳”逐渐向上下游延伸,进入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完整而坚实的链条,从而对构建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力大宗商品市场起到关键作用。“相信在监管机构的指引下,我们的衍生品风险管理能够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真正实现更好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增强产业实体抗风险能力的发展目标。”他说。

  与此同时,丰富的场外市场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持。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衍生品交易部董事总经理项鹏飞认为,从2013年发展至今,场外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投资者层面和监管层面来看都进入了成熟期,打破了国内市场原先投资品种和投资方式较为单一的局面,丰富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场外衍生品可以提供很多帮助客户实现风险管理需求的结构,在帮助客户实现投资效果的同时,满足交易者的风险管理需求。”项鹏飞提到,场外市场更加丰富的标的还可以为实体企业对冲风险,为实体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选择。例如,境内企业可以通过跨境衍生品业务,更方便地实现境外采购的套期保值和外汇风险管理等。

  华泰长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成刚认为,场外业务是当前服务实体经济非常有效的通道。“期货行业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业务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做金融方面的服务。”他表示,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推出的风险管理产品化结构可以从企业库存、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切入,针对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不同时期的需求设计产品。“企业对宏观状态更为了解,擅长场景确认,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擅长金融工具的使用。我们根据企业提供的场景设计符合场景的产品,企业根据自己的场景选择我们的产品,使企业在不需要专业的衍生品团队的情况下实现利用衍生品规避风险。”他介绍。

  此外,行业还需要合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会嘉宾表示,总体来看, 现阶段仍有很多从业人员仍处在成长的初步阶段,对于期权等衍生品的机理理解不够透彻,与客户沟通时还不能触及产品的本质。国内市场各类机构应该继续积极推进培训、投教活动,促进整个行业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升到新高度。

期货行业年度影响力研究报告入选名单出炉

  12月9日下午,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5家期货交易所协办、南华期货承办的“海纳百川壁立千仞——锻造有影响力研究团队”期货分析师论坛在深圳举行,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王颖公布了“期货行业年度影响力研究报告征选活动”入选名单。

  王颖表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体系的保障和支持。期货市场以其独特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在服务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她也希望分析师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行业职业操守要求,坚持深入扎实地调查与研究,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不盲目跟风,要避免误导广大投资者。

  随后,王颖宣布了2023年期货行业年度影响力研究报告入选名单。期货日报记者现场获悉,本次征选活动由每家交易所主要推选近10年内上市的1—2个期货品种作为参加征选活动的品种,分别是热轧卷板、20号胶、铁合金、尿素、铁矿石、生猪、工业硅等7个商品期货品种和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此次征选活动得到了广大期货公司的积极响应,共有61家公司报送研究报告191篇,通过初审的报告130篇。各交易所邀请了250余家产业用户和金融机构,与交易所内部相关部门共同对研报进行了用户评价,最后每个品种选出两篇入围报告,共有13家期货公司的18篇报告入选年度影响力研究报告。各家期货交易所领导均对此次征选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具体来看,上期所20号胶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分别是国投安信期货胡华钎的研究报告《20号胶与汽车联动,NR期货与产业共生》,宝城期货陈栋的研究报告《20号胶期货对行业意义重大》;上期所热轧卷板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物产中大期货王静静、谢雯的研究报告《金融衍生品在供应链集成服务的赋能——以黑色产业链为例跟踪创新模式和应用场景》,长江期货分析师姜玉龙、宋文超的研究报告《热轧卷板期货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郑商所尿素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国投安信期货庞春艳、关迪的研究报告《尿素期货运行稳定助力化肥行业保供稳价》,国泰君安期货高琳琳、杨鈜汉的研究报告《尿素期货助力现货市场稳健运行》。郑商所铁合金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中原期货彭博涵的研究报告《双碳目标之下,铁合金企业如何运用期货应对行业挑战》,中泰期货董雪珊的研究报告《铁合金期货助力现货产业发展衍变》。

  大商所生猪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银河期货陈界正的研究报告《生猪期货功能发挥及使用状况研究》,南华期货顾双飞、王一帆、王晨的研究报告《探索生猪期货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以“保险+期货”为例》。大商所铁矿石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五矿期货石头的研究报告《发挥铁矿石期货市场战略作用,提升资源型央企保供稳价能力》,中泰期货任鑫磊、赵文治的研究报告《铁矿石期货:改善供需格局,助力现货定价》。

  中金所股指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上海东证期货王培丞、常海晴的研究报告《正确理解股指期货,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国投安信期货郁泓佳、王锴、胡静怡、张婧婕的研究报告《中长期资金如何有效减弱基差波动对套保成本的影响》。中金所国债品种影响力研报入选名单是上海东证期货张粲东的研究报告《期债市场功能正在显现,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一德期货刘晓艺的研究报告《国债期货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预测作用——基于我国不同期限品种的实证分析》。

  广期所工业硅品种影响力研究报告入选名单是宏源期货曾德谦、白净、黄小洲、祁玉蓉的研究报告《“硅能源”全产业链期货的重要性研讨》,国投安信期货肖静、张秀睿的研究报告《多元布局实践真知——工业硅期货走出实物交割融合路》。

市场各方形成合力运用衍生品构建产业链服务体系

  12月9日下午,在2023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产业交易者”论坛上,来自境内期货交易所、实体企业及期货经营机构的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交易所产业服务措施、实体企业利用衍生工具转型升级、期货经营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产业端出现了定价体系精细化、风险管理体系精细化、生产经营管理精细化三个变化:一是在定价体系方面,市场逐步形成了以期货为基准、期现基差、区域品牌三层定价体系,提高了产业链生产效率;二是通过期货期权、场内场外的风险管理工具,企业可以分层对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三是通过运用衍生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更加灵活、更上规模,创新很多商业模式。”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在会上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新湖期货逐步打造风险管理服务商、财富管理服务商、机构运营服务商、技术支持服务商、交易技能服务商和主动交易服务商六大服务商体系,公司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在不断提升。

  热联集团高级副总裁劳洪波在进行题为“运用衍生品服务产业公司的管家探索”的主题演讲时表示,要服务好产业公司,需要先明确大宗产业公司的需求,即库存、产能的风险管理和采购、销售的优化提升,然后基于需求,探索面向产业的管家服务,包括库存管家、采购管家、销售管家和产能管家四大类型。其核心是帮助大宗产业公司管理库存风险和产能风险。他表示,做好产业管家服务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即正确和专业运用衍生品的能力、产业驱动研究能力、供应链服务四流合一能力。同时,还要建立以产业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产业,促进期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好实体经济。

  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邵世萍表示,运用衍生品构建产业链服务体系,需要先从传统的库存管理、锁定货源和利润等服务模式过渡到“创新服务模式”,即将衍生品的运营真正延伸到客户生产经营的场景中去,利用期权、期货组合创新,实现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的贸易模式。“对于上游,需要进行库存管理、稳定供应、平滑生产利润。对于下游,需要锁定货源、实现远期订单利润及淡旺季成品保价的诉求。”邵世萍表示,然后需要围绕衍生品运用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敞口管理风控、期现管理风控。通过数字赋能,探索适合新环境下的产业链服务管理创新模式。

  事实上,为了给产业企业营造参与期货衍生品市场的便利条件,期货交易所从各自定位出发,做了诸多产业服务举措。

  据上期所会员管理部总监王磊介绍,除了加快品种创新的步伐外,上期所还着眼于实体企业的需求,不断做精做细存量品种,制定了提升存量品种运行质量的措施,重点从交割机制、交易者结构等短板入手,以问题为导向综合施策,进一步促进现有品种的功能发挥。

  郑商所市场发展部负责人朱昭霖表示,今年以来,郑商所以“点链面”结合、立体化的产业服务举措为抓手,凝聚国务院国资委、地方国资委、各地证监局、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等系统内外合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有特色的产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提升产业参与度和完善市场培育体系两件事。

  据大商所市场发展部负责人李华介绍,大商所坚持“一品一策”,聚焦产业需求、贴近现货市场变化,持续优化创新合约规则制度,促进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2023年,大商所对相关品种交割质量标准、合约规则、交割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使期货合约更好地服务产业、服务市场。

  此外,来自期货经营机构的与会代表均表示,服务产业的核心在于人才,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期货行业的专业人才结构存在一定缺陷,要想做好产业服务,需要重点搭建人才团队。

  “当前,期货行业尤其缺乏交易类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引进、培训是各期货经营机构需要着重增强的。”银河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青说。

  中粮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浩军表示,人才建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对于期货经营机构来说,外部可以招一些专业的人才,但更为重点的是要内部培养。在各个岗位上,无论是财务、内控、交易方面的人才,还是研究方面的人才,人才梯队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期货公司的十大业务板块,核心在于要有人去做。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员工团队呢?最好的培养机制就是从经纪业务开始,将新员工放到中后台,经过几年沉淀,对期货有了深入的理解,基于对期货的理解,他以后就具备了相应的服务能力,最后再转到前台做业务。”浙商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军表示。

  具体来看,五矿期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必珍表示,当前,期货经营机构的客户群体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期货经营机构的中后台员工对风险管理业务(如场外期权、含权贸易、做市业务)、监管的细则、交易所的规则以及客户的需求都要懂一点,这样在服务风险管理业务的客户时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在中泰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庆斌看来,期货经营机构要建设一支面向未来的期货专业人才队伍。“未来,期货行业一定会从现在相对单一的业务模式走向多轮驱动和多元发展,一定会从现在的服务同质化程度较高走向差异化竞争和高质量发展。只有我们把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好,为承接期货和衍生品法及其配套法规赋予期货公司的新业务做好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才能推动期货行业迈入多轮驱动、多元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才能把期货和衍生品法带来的机遇转变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和生产力。”刘庆斌说。

走好期货行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期货市场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期货市场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在不断完善,期货市场、期货经营机构的资本实力、专业能力也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行业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12月9日,在2023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期货经营机构圆桌论坛”上,来自南华期货、新湖期货、永安期货、中信期货、宏源期货等机构的高管进行了相关探讨。

  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中国期货市场经过30多年发展,很多指标已经全球领先,这得益于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期货市场发展之路。“目前几家交易所上市了131个期货和期权品种,构建了风险管理网,这个网兜住了来自实体的风险,在整个市场的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品种中,如果我们做下大的分类,其中有60%的品种价格已经是中国基本面、中国定价、人民币定价,甚至对海外已经产生了影响。”马文胜表示,这就是走了一条按照中国实体产业发展路径规划的期货品种路径,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

  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则分析认为,“保险+期货”是近年来整个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大亮点,目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得到了验证。他认为,2016年以来,在“保险+期货”方面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一是服务的广度从上游向中下游对象做了扩展,二是从分散试点到向全域范围的覆盖转变。三是服务深度从价格险、收入险向养殖户利润进行延伸。同时“保险+期货”最重要的就是让农业补贴从计划向市场转移,由交易所主导的推广模式向政府主导、需求主导、商业保险和期货公司合力推进的机制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涉农主体的引导作用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作用。罗旭峰表示,未来要推动这项工作服务乡村振兴,还需要各方金融机构激发自身潜力,彼此合作,逐步形成政府、交易所、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多方面合力,探索“保险+期货+N”的新模式。

  永安期货总经理黄志明认为,期货和衍生品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期货公司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法律基础。对于永安期货而言,黄志明表示,公司结合和面对期货和衍生品法给期货行业带来的机遇,在“十四五”期间提出了一个战略愿景,建设衍生品投行。在建设这样的战略目标下打造了五个永安建设:一是打造人才永安,打造一支既懂现货又懂期货,既懂场内又懂场外,既懂境内又懂境外的人才梯队;二是打造生态永安,做大做强永安人的朋友圈,强化资源整合建设生态永安;三是打造文化永安,坚持合规文化、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的文化,推动文化永安的落地生根;四是打造数智永安,运用数字化手段,更好地提升永安期货在经营管理、合规风控方面的能力,建设永安的经营一本账和风控一张网;五是打造国际永安,如何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人和才的撬动,更加稳健推进国际化业务的做大做强。

  目前期货经营机构的功能、业务扩大了很多,资源配置的渠道也多了不少。面对这么复杂的市场,面对境内外的客户,风险管理子公司该如何防范风险?华能宝城物华总经理陈逢锐表示,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数字金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中信期货董事长窦长宏表示,期货公司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客户管理风险,期货公司自身也是承担着风险承担中间商的角色,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打造必须过硬。窦长宏认为,未来期货子公司的一些业务回归母公司,这个过程中期货公司的业务模式从收费类为主逐渐转变为收费类和资金类相结合的多元经营模式,风险管理要求提高了很多,期货公司不仅要强化交易型业务的一线风险管理,还要重点关注跨业务风险,更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

  “国际化是国内期货经营机构需要思考的大问题。”国贸启润资本管理总经理相其兵认为,国内期货经营机构应该抓住现在的市场机遇,积极走出去,布局国际化战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延伸现有基础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各自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箱,进一步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性能力,解决实体经济对于境外业务的需求。

  宏源期货董事长王化栋表示,作为期货经营机构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八个项坚持”和做好金融工作的五篇文章,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期货交易所调研时对期货行业所提出的嘱托和指示;二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产品和工具的创新,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工具箱,不断丰富业务模式,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提升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三是鼓励期货经营机构壮大自身实力,强筋壮骨、差异化发展,拓展期货经营机构的融资渠道、拓展经营机构的业务范围,不断提升经营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期货经营机构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强资本、技术、人才、业务布局,加强行业文化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四是认真贯彻好风险防范的主题要求,落实好金融防范工作,既要服务好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更要做好自身的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助力行业绘就金融支农助农新图景——永安期货聚焦“保险+期货”经验总结

  在服务“三农”方面,相比于其他金融行业,期货覆盖更加全面、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显著,“保险+期货”便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金融支农创新模式。12月9日,2023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在深圳举办,当天下午由永安期货承办的“保险+期货”农业发展论坛以“惠农强农十年路,期货护航启新程”为主题,总结“保险+期货”经验成效,探讨“保险+期货”如何更好服务“三农”,在中国乡村绘就普惠金融新图景,让农民更富、农业更强、乡村更美。

  1.推广度、挖深度 “保险+期货”显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保险+期货”在保障农民收入、服务初级农产品保供稳价、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也悄然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风险管理理念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具体体现上,中国期货业协会副秘书长冉丽介绍,“保险+期货”保障规模和覆盖面持续扩大,逐步形成一批期货服务乡村产业示范区,地方政府的项目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保险+期货”关注和支持度进一步提高,在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保险+期货”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201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与会员单位推出了“保险+期货”模式,如今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大商所副总经理王伟军介绍,“保险+期货”模式在推进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实现了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保种植”到“保养殖”和“保生产”到“全流程”综合服务的三个转变。特别是生猪“保险+期货”成了在当前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制度下,各省区稳定生猪产能、保障养殖积极性的有效市场化手段,得到各省区政府的高度认可。今年推出的“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则将银行、保险、期货服务融合,并推动与粮食收购企业对接,形成集“融资、生产、销售、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金融服务方案。

  下一步,大商所将从认识上,把“保险+期货”作为普惠金融和农业强国、金融强国建设的抓手深入践行下去;在实践上,坚持“保险+期货”风险管理的根本属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将推动保险机构更为深入地用好期货市场。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俊生也介绍,“保险+期货”作为市场化管理风险的手段取得了积极成效,功能已由“保风险”向“促发展”转变。他还提到,“保险+期货”具有自身优势,为小农户对接期货市场提供了机会,可实现农户价格风险转移的梯度效应。此外,还能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硬约束及其透明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规避国际规则对农业直接补贴的限制。

  2.内外兼修聚合力十年百县惠万农

  回看过往,早在2013年大商所的“龙头企业+场外期权”创新试点中,“保险+期货”就已经有了探索。“永安期货的‘云天化模式’就是成果之一。”永安期货总经理黄志明介绍,永安期货通过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保底租地协议,以套期保值和场外期权对冲玉米的价格风险,既保障了农户最低收入,也让农户分享了玉米价格上涨的红利,成为“保险+期货”的最早雏形之一。

  以此为时间节点,永安期货的“保险+期货”创新之路已经走过十年。黄志明表示,作为浙江土生土长的国有企业,永安期货发扬浙商“四千精神”,十年来,走遍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千余个乡村;想尽千方百计,让更多的金融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形成“期货+”服务模式;说尽千言万语,把金融理念和期货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吃尽千辛万苦,克服资金少、推广难、人才缺等种种困难,让“保险+期货”从摸石头过河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扩容增量、提质增效。

  积跬步而至千里,在全国26个省份、100余个县区,永安人留下足迹,让“保险+期货”这个特殊的金融帮扶模式飞入寻常农户家,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共同富裕的通途。从吉林的玉米、豆粕,到陕西的苹果、新疆的红枣、海南的橡胶,再到西藏、浙江的生猪,永安期货已经累计开展600余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300余万吨农产品,惠及近30万农户。

  在实践与创新“保险+期货”模式的过程中,首先,永安期货从修内功开始,用心打造一支有头有脑、有手有脚、多跨协同的专业队伍。公司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杭州和北京两大研究院、七大农业品种委员会以及产融事业总部组成“头脑”,44家分支机构和风险管理子公司成为“手脚”,使永安期货能够设计更好的产品结构,在不同的行情下遴选出更优质的保障方案。

  其次是增外力,拓展“期货+”模式,实现农业产业链风险闭环。以2022年永安期货在浙江衢州开展的生猪“保险+期货”为例,为贴近浙江地区农户需求,在“衢州项目”中,永安期货联合人保财险、财通证券、浙商银行及7家省内外期货公司,不仅提供了高达5亿元的风险保障,还提供了600万元的低息贷款授信额度,并与3家养殖场签订500头生猪现货远期收购合同。期货、保险、证券、银行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汇聚“1+N”合力,让农户有信心、有能力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最终,让参保农户现货增收超过3.5亿元。

  最后是持之以恒,与农户建立更深、更广泛的情感联系。项目做得好,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最好的推广方式。黄志明介绍,“衢州项目”后,浙江各地参与“保险+期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而宣传做得好、推得广,就会有更多基层政府、农户主动联系我们,尝试开展‘保险+期货’项目。可以说,我们已经在金融与农业的鸿沟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农户用好金融工具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

  3.优化“保险+期货” 供需发力启新程

  经过多年实践,“保险+期货”已经发展成种植类与养殖类并存、大宗作物与特色农产品共惠、价格与收入双重覆盖的综合性农业保障体系,成为金融行业服务“三农”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保险+期货”仍然存在项目保费来源需进一步拓展、各参与方认知偏差仍然存在、业务模式本身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要优化“保险+期货”。

  就如何优化“保险+期货”,冉丽谈到,要深化各方认识,准确把握“保险+期货”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意义;完善制度供给,进一步提升“保险+期货”开展的规范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实现“保险+期货”工具运用的常态化、机制化;激发市场活力,“保险+期货+N”助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黄志明认为,要从供需两方面发力,将“保险+期货”转型升级为更完善、更全面的普惠金融模式,实现中国期货“小行业”和中国农业“大市场”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持续改革供给侧,我们需要更丰富的期货工具和品种、更多元化的资金。”他说,中国乡村地大物博,需要的金融工具、期货品种、资金来源也不同。推动更多涉农期货期权品种上市,提供综合化的帮扶政策、一揽子的帮扶工具、多元化的帮扶资金,才能更好发挥期货的价格信号“灯塔”作用、风险管理“压舱”作用,真正脱离补贴“黄线”,实现农业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助力农户稳收增收、实现农业稳产保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持续提升需求侧,黄志明认为,需要更多懂金融、用期货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融工具运用意识、风险管理意识是最宝贵的财富、最持久的资产。当基层干部和农户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自主地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将更好发挥“保险+期货”的可兼容性、可延展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相关资讯